“正应了明州‘天冷心热’的名声......热心华人......情愿去那疾风凌厉的冰湖上助兴。”
行动,有行之动,指从事劳作。行动,在生物学中,指主动的行为,或者说,受心意的指使,是心意的表达。
当地华人郑峰,是老卢的间接朋友,是朋友的朋友。相互认识,但已多年不见,谈不上有多少一对一的交际。为老卢募捐,他却闻风而动,全面投入。
3月6日,在《未名空间》网络的《请帮一把卢博士》贴文下,郑峰感叹“闻之心沉”,作出即席呼吁,提出行动方案。他提议,去冰冻三尺的湖面钓鱼,以“冰钓”之名,行募捐之实。吉英泉、吴宝林、李玉福、王志强、齐大虎、许力、彭义、荆庆、侯茜、徐宏耀、马力、刘军、等等,立即表示热烈响应。
7日,郑峰打电话给联名呼吁人,详细询问老卢情况,提出一系列推进筹款的路子。他对公益活动熟悉。深知,老卢那样的悲剧,只要行动到家,会得到广泛的同情、支持。
8日,他借校友会活动的机会,直接发出“一人有难众相助”的呼吁。老卢的事因此进入又一大批人的视野、意识。
9日,郑峰从双城西北郊枫林镇的住处,来回驾车近百哩或250里,专程探望老卢。路途远,但他得有第一手的观察,才能在募捐活动中,更具可信性、说服力。何况,他也确实想见见这位久违了的,朋友的朋友。真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所见的人,一言不发,沉闷无比,比想象的还惨。郑峰的心情,愈加为之沉重。
11日夜里10点,他在未名空间站贴出“冰钓”通知,详述有关事项。暂定活动时间为:3月15日下午1至5点。通知反映出考虑的周到细致。如,“注意事项:参加钓鱼者须带鱼证(来玩的,要鱼的不用),请穿保暖的衣,鞋,帽。如果当日气温低于华氏40度,可能推迟到下周举行。我们会提供一定的冰钓工具,鱼饵。亦欢迎自带。”又如,“到湖边后请先用电话联系我们。切勿先开车上湖。”
12日晚上6点,郑峰接受网友在中午提出的建议,把通知的题目改为《冰钓&为卢博士回家捐款活动报名》。自夜里11点的两个小时内,他又针对网友的提问,连发四文,给出一系列知识性的解答。如,“现在的冰还有18英寸以上,离冰化还早。估计冰上还能开车,可以坐在车里钓。”又如,“有钓鱼证可带,没证的也不用买了。去年的证到今年4月30日有效。2009的证还未生效,所以现在是个灰色期。”再如,“太阳鱼都很好吃,小鱼,毒素积累少。自然资源厅的网上对这两个湖的食用鱼指南说,孕妇和小孩,每周可吃一顿。其他人,没有限制。”
14日上午,为冰钓活动的顺利进行,郑峰先去现场踩点,试钓。晚上,他向网友通知具体冰钓地点,并贴上当天所钓一桶鱼的照片作“诱饵”。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如此一桶鱼,谁看了不眼馋心动?!
15日,是冰钓募捐时日。郑峰8点就到,以占好地段,虽然下午1点才正式开始。地处明尼阿波利斯二十五哩或八十里外、西郊枫原镇撒拉湖开阔的冻结湖面。天公作美,万里无云。蓝天银地,阳光明媚。气温也特诱人,比正常的日最高温华氏四十度或摄氏四度,分别高出十四和八度。但毕竟身处冰面,所谓“寒从脚底起”,更伴有五级劲风和不时的七级疾风。
正应了明州“天冷心热”的名声,也应了“疾风知劲草”的俗话,二十来位热心华人,选择不在温暖舒服的室内享受周末,而情愿去那疾风凌厉的冰湖上助兴。这些人中,有的,久居双城地区;有的,新到明州;有的,是教授或其它职业人员;有的,尚为学生;有的,免钓投捐;有的,垂钓献款。垂钓人中,除了郑峰本人,都与募捐的受益者素不相识。郑峰,忙得不亦乐乎,忙于传授冰窟窿里垂钓的技巧,忙于履行让参与者一享冰钓乐趣的诺言。
人人感谢他,为能提供这难得的机会,让大家既行善、又享受一项老少皆宜的冬季运动,让大家还得以结交新友、重温旧谊。此次活动,当场集资数百美元。郑峰自己,另外加捐。还有把支票直接寄往募捐总部的,则无法统计。
16日,他与久违的远方朋友,继续探讨如何进一步帮助老卢。
21日,他给老耿发去电子邮箱地址,从长从细计宜,要求随时通报有关老卢的情况。这件事,他想关注到底。
22日,郑峰再次探望老卢,带去老朋友的问候 ,外加一碗皮蛋肉粥。问候,慰心。肉粥,养身。考虑精细周到,可见一斑。老卢清楚地向他致以“你好” ,几分钟内,便把那碗粥,喝个精光。接着,还从护士那里讨得纸笔,似乎想以笔代话,表达点什么。写出来的,护士说,是华文。而身为华人、精通华文的客人,却看不懂。就把这,客人想,当心意领了吧。
子夜时分,郑峰还在回想那段经历。应该同大家分享,他想。特此,他向讨论网络发了通报。
23日,他向网络进一步细述他的探访。他还写作一篇数百字的文章,介绍冰钓募捐的情况。
26、27日,他反复志愿,在老卢上路之日,送其去机场。尽管,他的住处与护理所,相距甚远。
这些,只是一个人的所行所为,一个有时在凌晨三点还不得休息而得忙碌的人。这些,仅为不完全的统计,极粗略的行为线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三周多的时间里,为老卢操心操劳,成了郑峰生活中的一个主旋律。难怪,基本失语的老卢,特开金口,给予“你好”的致敬。没听说过,还有谁,得过如此厚待。
自不待言,还有不少人,与郑峰一样,善行不竭,多面投入。这方面,联名呼吁人等,责无旁贷,乐此不疲。那是,出于道义之责,为人之乐。
如,老耿,追求多多益善,不遗余力,持续广泛出击联络。可谓是,若不穷尽,誓不罢休,试图穷尽联络每个社区团体、每个老卢的相识、每条募捐途径。那只是“出击”。还有多少纷纷而至的询问电话、电邮,他得回应。他发给中音的电子邮件,平均每天就超过一封。无法想象,他总共发出的邮件,要翻多少番,要化多少时间、精力。同时,他还照常不时看望本人,给弄吃、弄喝......
自不待言,还有不少人,如果身在当地,也会那么不断、持续投入。身在远方,而不时联系,关心、过问老卢一事的人,不乏实例。
自不待言,与其熟识的人。
只言纽约的远海轮。她与老卢,毫无关联,毫不相识。
3月10日,她把《请帮一把卢博士》,从《未名空间》网络转贴到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的网站。为老卢捐献的呼吁,随即得以进入又一片天地。
11日,她看到网友有关评论后,特地贴上联名呼吁人电话号码,鼓励网友直接联系。她不喜欢袖手旁观。只要能帮助,她就毫不迟疑地插手。
16日,上午9点,她把新发现的《介入》网址引发给哥伦比亚大学网友,从而给募捐的事带出新一波兴趣。下午3点多,她给网友寄去联名呼吁人的电话号码。4点,她在网络加上一贴,表达希望提供帮助的愿望。随即,她采取直接行动,打电话给联名呼吁人,仔细询问。
17日,她捐款。她鼓动其他人也伸出帮助之手。
18日,上午11点,然后,下午3点,她连续通报医生朋友的看法,提出老卢或去、或留的种种方案。她继续提议,请中医人士检看老卢病情。
20日,她传递有关中风康复的文献、录像目录。
22日,她把《问答卢博士一事》的网址,发给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网友......
如此等等,身在远方,鞭长莫及,但亦又思又劳,身体力行,周到细致,不一而足。
可谓,海内如有心,天涯若比邻!
(上一章)(下一章)(回总目录)(回细目录)
联系作者:寄电子邮件评论/建议/帮助(请别打电话)
慰劳作者:请喝咖啡
Wednesday, July 1,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