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1, 2009

三 华篇: 1 发起

“如此来回,回回大修大改,充实内含,丰富意境,斟字酌句,精益求精。”


中音在护理所的会议上,对三月底的时间表有信心,因为,募捐的发起,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东风,刚好借到。那是,琳妲正式允准老卢回家。

自从二十天前飞离上海,中音就一直在考虑、准备募捐。在确定方略、步骤后,随着必要的旅行化费信息的到达,他于2月12日正式开始行动。

那天,他一收悉专业医护伴送报价,就立即查询商务舱票价。光机票,也得上万美元。据此,他把募捐目标定为两万美元。那是,专业伴送服务费,加上相当于两年的社会保障金额。两万美元中,含有一定安全余地。其一,如果不用服务,光买机票,就该省出几千。其二,可能成行的日期,离预期的社会保障金起始年月,会是一年半,不是两年。

第二天晚上7点,中音向朋友圈披露,琳妲已原则同意老卢回家。他通报了募捐需要和目标。四小时后,他给朋友圈和琳妲,传发第一封呼吁信稿,恳请补充、修改、建议。

信稿把朋友圈五位,全部按姓氏韵母排序,列为发起人;外加琳妲,标清为监护人。只是,阴差阳错,老耿的名被弄成了姓,因此对换了与小关的位置。信稿只列各位的电子邮址,没给电话号码。

捐款开给谁?悠关重要,亟待探讨,信稿中留着空白。显而易见的一种方案是,开给老卢本人。

为了确定其可行性,次日上午,中音去银行查询怎么能为老卢开账户。凭老卢的经济现状,他得知,问题不在于怎么开,而在于银行可能不给开。

随后,他创建电子网站《介入》,以提供募捐的媒介平台、网上捐款的渠道。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站享有电子时代的优势。其版面无限,而且常驻。其内容随时可以增删、更改;一旦张贴,立竿见影;而且,网民只要知道网址,不管身在何处,都能读到。有了这个平台,他就不必去重复介绍情况,而其他人还能把上面的内容转贴入其它网站、帮助转播信息。

16日,中音边学边做,开立电子网用贝宝账户,并在《介入》设立捐款窗口。与传统方法相比,网上捐款,只需知道收款人的电子邮址,允许使用信用卡,举手之劳,方便、快捷。只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收款人那方,会被收去手续费:30美分,加款额的百分之二点九(美国国内)、或三点九(国际)。这个费,得化,就如午餐钱一样,不能一味去省。更贴切地,就象商家一样,愿意接受信用卡,尽管会被提成。额外的支付方式、途径,会带来额外的捐款。只要这额外达到百分之三、四,就足以补偿扣费的损失。

17日,中音在《介入》张贴首封呼吁信,以《中风病人》为题。出于保护隐私的考虑,他在呼吁信中没有写出老卢的姓名。他给呼吁信配上一张卢母盼子回家、望眼欲穿的近照。用老卢本人的近照,也许更合适,更能唤起同情,但也能破灭以往在人们记忆中建立的形象。他一直以维护个人尊严为名,拒绝给病人摄影的请求。

首份善款当日到达。小关读了传阅的呼吁信稿后,就询问往哪里捐款。在完成网上设置后,中音立即请他试用。

护理所会议后的当天,晚上七点半,中音向朋友圈详细报告会议情况。他提及,虽然没有得到琳妲的表态,民间募捐,使用真姓实名很正常。因此,他支持老耿先前的要求:呼吁信用老卢的姓名。他结语道:“经费,是分隔老卢与家人的唯一、仅存障碍。获取必要的经费,有赖于我们这些朋友。加油!!!”

老耿,就此加油,持续加了六个小时。

25日,凌晨1点半,他发出华文联名呼吁信第一稿。

老耿一向热衷于社区公益。他三个月前就提议,募捐资助卢家访美。14日,他看了中音传发的呼吁信稿后,立即志愿将其“翻译成中文”。他继而获得了他山东老乡、好友老程的同意,届时在其拥有的面向当地五州数万华人的华文双周报《华兴报》刊登呼吁信。他还联络了江(苏)浙(江)同乡会的小亮,寻求同乡会对募捐的支持。小亮不认识老卢,但表示,支持同乡,责无旁贷。

除了表明那些新获的支持,老耿的“翻译”稿增添了诸多新内容、新思路,更加进了整段引言,加进了中华人文因素。

两个半小时后,凌晨4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音回发修改稿。11点,是老耿的新一轮。下午1点,中音的新一轮。晚上6点,老耿的又一轮。晚上8点,中音发出最后一轮,并声明,信稿质量过关。

如此来回,回回大修大改,充实内含,丰富意境,斟字酌句,精益求精。其间,王明提出“......挣扎在死亡线上”一句,描述老卢中风惨剧。它成为联名信中画龙点睛、催人泪下之笔。

晚上6点后,老耿与中音讨论了一系列问题。

谁为联名呼吁人?原稿列的五位,小关、老耿、大孙、王明、中音,是老卢在美国、加拿大、中国三国四院校的校友,中音感到,富有代表性。四院校是,明尼苏达大学、多伦多大学、北京语言学院英语培训班、南京林业大学。老耿问,能否再加别人。中音说,多多益善。不是论文,不涉及著作权。有利于募捐的,多行。人多声势大,更有号召力。小亮的名字就此加入。老耿最后定稿时,把中音的名字挪到首位。所有电子邮址,除了琳妲的,用电话号码取而代之。

如何联系社区团体募捐?老耿自告奋勇,理所当然地说,自己包办。他四年前曾参与募捐,为一位车祸遇难的老乡教授。中音求之不得,深表感激。募捐工程巨大。一旦发起,就会骑虎难下,别无退路,得有人扛着。即使完全限于被动,对联系、询问,也非得应答。何况,成败所系,不再只是老卢的事,而牵涉到每颗愿意奉献的心。

联名信该不该写明募捐目标?两万美元,数目不非。也许会让人望而生威,进而撒手。但是,就因为数大,才需要求助,才让人感到得相助。这是为什么,中音推理说,四川地震那样的大灾难,特有动员力。他问老耿,为那遇难教授募到多少。听说是两万多,他达标信心倍增。

中国驻芝加哥领事馆会否资助老卢回国?读了最初呼吁信稿后,王明在15日首先提到这个问题。23日,中音征求老耿的想法。老耿随即联系了领馆。他的印象是,希望不大。领馆要求卢家给发传真表态,要求朋友发传真介绍情况,然后可能派人看望老卢。中音感到,那是有劳无益。派人看望的说法,十月份就有。募捐初始,如领馆真派人看望,社区里可能误解领馆会资助,而认为不必捐款。何况,多一方神仙介入,在最终安排老卢起程时,也可能多一分复杂。领馆也许会要求,先办手续,再回国定居。手续程序复繁,会担搁至少两个月的时间。

善款开给谁?按传统,捐款支票寄往《华兴报》,但台头另开。中音把这种“两权分立”看成会计与出纳的分工,有利于统计、公布、监督。但开谁的台头,确是难题。如果开给老卢,即使能为他开立银行账户,善款可能会被弄去抵债,至少得由琳妲控制。如果开给别人,可能会因信誉疑虑,影响捐款。老耿想到华人社会服务中心。那是正式注册的非营利性组织,有经手明州为四川地震捐款的历史,不太会引发信誉疑虑。他又是中心董事会的成员。他随即联系中心的主任李女士。她要老卢情况的细节。中音给解释了一个小时,直到11点多。最终,她同意代为经手捐款。

随着这最后问题的解决,老耿把联名信传送《华兴报》发表。

半夜时分,中音把联名信张贴上《介入》。他给加了个简单明了的标题《请帮一把卢博士》。请帮:是吁请帮助。帮一把:似乎为举手之劳。博士需要帮助:似乎非同小可,定是大难。他随即发邮联名人,通报华文、英文呼吁信分别的网址,鼓励大家将其传送出去。

募捐,箭在弦上。结果会是什么样?成事在天,问天上的月亮。月亮恰巧转相,由“残月”一跃而成“新月”。新月得在白天跟太阳见习,夜里不露面。那就等着问太阳。

七小时后,风轻气爽。太阳升出地面,把无垠天庭染成蔚蓝,使零散浮云透出皎白,给原野积雪涂上红晕,在相遇相见的每一张脸上洒上光彩。如此清晨,一定前程似锦!

只是,云越聚越多、越厚。太阳很快黯然失色。中午时分,开始飘起了纷纷扬扬如柳絮的雪花。雪花越下越密、越大。一小时后,密如织,大及鹅毛,恰似亿万银蝶赶着赴会,铺天盖地,层出不穷。赶到的,便随地就席,层层相聚;又不时有离席的,随风悠然起舞。风逐渐由平和变活跃,由沉闷变浪漫,时儿呼啸,时儿淅瑟,自己载歌,还鼓起越来越多的雪花银蝶狂舞。雪一直下到深夜。歌舞不停不歇,通宵达旦。瑞雪兆丰年?

天意难解,还是事在人为。通过电话、电子邮件,联名人开始把老卢的情况和募捐的消息通报他的美、加华人朋友,从而启动了一条条主要的友情网络。

27日,空气清明,甚至刚经受了感觉上相当于华氏零下十八度或摄氏零下二十八度的低温消毒。蓝天红日蛾眉月,与遍地的白雪冰晶,相映增辉,华彩大放。原来,雪花银蝶真是赶会,赶着能在这特殊的日子,为募捐的发起开典祝福、增光添彩。真是日月昭昭、天地良心!

《华兴报》用四分之一的头版篇幅,头条发出《紧急呼吁:请大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明州患病同胞早日返回祖国》,全文刊登六名校友的联名信。中音在社区网站以网民报道形式,发表《呼吁善款,力挽悲剧》。他还发邮给当地五家主流电视、报纸新闻媒体,吁请关注。

从此,老卢之事被推上社会。几个朋友间的私事,随之升华为社会关注的公事,超越友情,直接去叩唤为人之心,即使那些与老卢除了为人之系、别无干联的心。

为老卢募捐正式开始。


(上一章)(下一章)(回总目录)(回细目录)


联系作者:寄电子邮件评论/建议/帮助(请别打电话)
慰劳作者:请喝咖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