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26, 2009

三 华篇: 3 反复

“他要重树‘中国阵线’。”


在2月24日的会议上,中音预计,3月底成行。琳妲对此深表怀疑。如果按步就班,先有捐款,再安排其它,五周内确实难以成行。但是,老卢回家,越早越好。本着这一原则,中音紧盯预计目标,采取相应行动。除了竭力推进募捐,他还积极联络各路人马,确保所有准备工作适时起步、与时俱进。各路包括,卢家、岛城医生、南京朋友、老卢、琳妲、护理所,还有寻索飞机票。

除了在美募捐,最迫切的,是使南京朋友尽早开展相应活动。最好给他们提个有根有据的募捐目标。那就得对老卢回家后的医药费用,先有个可信的估价。为了医务上的事,迟早得联系岛城医生。因此,中音先找医生。

26日,他向卢家通报护理所会议,要他们确定、联系老卢未来在岛城的主治医生。他交代说,该医生应该既能与美国医护队接轨办移交、又能提供岛城医护费用信息。

游子亲人终将回归,四个月前求之而不得,转眼就能梦想成真。卢家有日出云开之感。他们马上行动,但又很快发现:岛城没有又对口、又能用英语熟练对话的医生。他们如实汇报。

中音只得调整标准,说,“只要能与我交谈的医生就行了。”到时,尽量多带医护文档,岛城医生可以慢慢阅读。何况,很多检测,岛城反正得从头开始,以便为病人建立新的医疗方案。

中音在3月2日从卢家得知人选,一位卢家的相识,有十年临床经验的神经内科女大夫。在获得了她的背景信息后,他于7日与她进行电话长谈。他主要询问:需要带的医护、病历材料,和未来的医护方法、条件、费用,等等。她显然准备充足,颇有信心。他还向她引荐《介入》作为信息来源。他表示,“我想我们会合作得很好的。”

8日,基于岛城医生等提供的信息,中音终于可以通过中程同南京朋友讨论为老卢募捐等事。他开列了老卢回家所需费用的新估计。他写道:“费用将远远大于”他在南京面谈时给的估计。国内的募捐目标需要与国外的相同,为两万美元。国内起步募捐,时间上“从早”。就老卢,“时间就是机会。他在美国已没有机会。早一天回去,就是恢复机会的早一天到来。”

10日,中程回复说,联系了的国内同学对老卢“都非常同情,表示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大家都会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与支持。至于说一下能筹集多少钱,现在还不好说,老余还在北京开全国人代会,我还没有与他商量这事”。回复还提到,移居北美的俩位同学“说老卢现在还持美国绿卡,一旦回中国来,六个月以后绿卡就无效了,能否拿到退休金这事她们还不清楚来,请你把这事情搞清楚,并且落实好。”

中音读了感到踏实,虽然也不乏迷惑。用词是“筹集”,不是“募捐”。经过“商量”,怎么就知道“能筹集多少钱”?也许象以往听说的那样?但这是为私人朋友。

11日子夜时分,他回邮:“你说的搞清退休金的事,跟我当时开始考虑老卢回国的思路一模一样。这次在岛城,卢家侄子跟我说,我跟其他(在美的)人不一样,就我一个人不让老卢回去。......不松口的原因也就是对社会保障金的事不太肯定。要其他人帮着负担他一辈子是不现实的。”接着,他介绍如何最后确定了社会保障金的事。他还谈到“得派人送”的打算。

八小时后,中程的复函让中音心情舒畅:“看到你的信很高兴,......我代表我们大学全班同学向你表示衷心的感谢!现在已经把有关的事情落实好了,就抓紧时间把老卢送回来,这非常对的,在国外每个人都很忙,到岛城后,毕竟他的亲人都在这里。至于说要从美国有人送他回国,不知由谁送老卢回来,这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老卢回来的款项,我们会马上筹集。”

其中,“我代表”一句,充分显示主人翁精神,尤其鼓舞人心。募捐的“中国阵线”,显然告成。太平洋彼岸随后一天又一天的沉静,似乎是默认。英语俗话说,没消息是好消息。没消息,隐含“一切如常”。

17日清早,中程的来邮,才使中音恍然大悟,恍悟风云突变。原来,沉静中酝酿的,是剧变。原来,南京朋友开始另有所思。

邮件引用一位北美同学的看法:“从目前情况来看,送老卢回来不是最佳方案,她说国外的同学和朋友也是这样的想法。”而且,“我和老余和其它同学也对此事进行了商量,大家觉得不宜马上送回来”。更何况,卢家人也有同感。

一句话,国外、国内、家人的想法,都与中音的理解相反?!其中,最让他吃惊,但也最无份量的是,“国外......的想法”。说得似乎包罗人人,不容置疑。这样明显皆大空的信口开河,即使对老卢的事一无所知,也不该相信。而老卢的事上,中音自以为最熟悉,但也不会声称能代表“国外的同学和朋友”。人各有思。熟知老卢近况的人意见一致,就足足有余。

邮件接着罗列了三项原因:“一是咨询国内医生,医生认为国内的医药费用很高,即使有600美元养老退休金,只能保证生活费和护理费,一旦生病,经济上无法支撑高昂的医药费用,医生建议在这种情况下暂时不要回中国,在美国各种医疗条件和设施都很好,为什么要回中国来?二是我与我们的同学联系捐款之事,情况比想象的要差,不少人已经退休,大家表示心意没有问题,但是长期资助是有困难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有的同学早已下岗,自顾不暇;三是老卢家里无人能从经济上支持......”

三项原因,实质就三个字:没有钱。对第一、第三,中音已调查了很长时间,自觉心里有数。对第二,他认为,只要走出同学圈,向社会募捐,就可克服。

邮件结尾道:“等一段时间看看能否有更好的办法。你的意见如何?是否有其它的困难?”

邮件的内容,令中音失望。失望之余,他思考。思考后的结论是,朋友出于好意。否则,他们大可听之任之、袖手旁观,不必化心思去考虑、去查询。问题出于他们思路里的一个死角,一个错误的假定:老卢在美国好好的。

得认真、慎重对待他们的意见。他们不但是整个募捐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有关老卢回家后的社会支持。

不管怎样,朋友只能起辅助作用。老卢回家,最终是家人的事。既然中程谈到卢家意见,中音便给卢家侄子、外甥发了一封简单明了的邮件:“请你俩各自给我回邮表明自己的想法:要还是不要老卢马上回去。并且写明你们的父母辈是什么立场。我这儿再作出相应的决定。盼复。”

他有意没提自己的观点,以便给卢家最后的机会,去独立思考、决定。

他把中程的邮件转给一些朋友,征求看法。得到的主要反馈是:家人应该访美,看到老卢后,自然会心服。

那只能是下策,中音认为。家人访美,需要额外化费不说,还会耽搁大量时间,还会给募捐带来混乱,给老卢带来迷惑。家人不能召之即来,起码得先有入美签证。募捐也不能召之即来,一旦产生混乱,就会泄气,就会失去冲力,甚至因此夭折。老卢的迷惑,可以使他跌回忧郁深渊。其后果无法预料。相比,如果卢家真有分歧,并且公开分歧,那么,谁乐于接受,就把人交给谁。一般人也没那么多兄弟姐妹侄子外甥。

中音上《华兴报》社咨询有关捐款的趋势。报社,是书店等诸多营业的一部分,位于圣保罗。《华兴报》规模虽小,但仅2008年就参与了三次募捐运动:为年初南方雪灾,为四川大地震,为一位十岁患病华人女孩。他滔滔不绝,讲了足有一小时。而老程,则画龙点睛,偶尔地说上几句。

听了“点睛”经验之谈,中音稍感放心。最终到位捐款,可望与目标八九不离十。但他更希望,多多益善。何况,这已是华人社区一年内的第四次募捐,不算名目繁多的非华人募捐。如此频繁,很可能造成所谓的“捐献疲乏”。即使捐者不“疲”,可献资源也会“乏”。要过的次数越多,“锅里”剩下能给的,只能越少。而且,美国经济,正全盘衰退,一片风声鹤唳。一年内新增失业人数,刚创七十年前经济大萧条后的最高。能放入“锅里”捐献的数,会比正常年景少。凭以往经验预测,可能过于乐观。必须加倍努力,以人力去补天时。

晚上,中音起草回信。他要重树“中国阵线”。熟知老卢现状的人历经几个月的考虑,成熟可信,只要说透,谁都会同意。何况,大家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老卢的最大利益。

他一直写到深夜,写了一封洋洋三千字的长信。写的内容,可谓一挥而就、一气哈成。写的过程,却要求数以万计的点击:他得打字输入电脑,他打得一字多顿、异常艰难。连窗外探头探脑的月亮,也露着右脸,藏着左脸,似乎在笑话他的迟钝,抑或,在鼓励他,在明示:即使天体也有阴缺,断不必气馁。

18日,早晨,他收到卢家的邮件。侄子、外甥分别肯定他们及其长辈的愿望,要老卢尽早回去。

没有什么比悲剧更能联结人心。但毕竟,诺大的家庭,思想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难免出分歧。对卢家过去的内部咀唔,中音从老卢那里曾经听说过。在与卢家的交往中,他也觉察到某些不和谐的迹象。在岛城时,他直截了当地就此问过侄子,但没有得到应答。他还直言不违地说:“可以不设法把老卢弄回家。但就怕哪一天他突然完了。那,可谁也担当不起。他现在回来,不管什么样,毕竟还是个人,一个活人。”那个“怕”,一直在他心里,当时又刚受副院长“这样的人活不长”一说的刺激。

现在,在这最后时刻,卢家口径一致,那就足够了。一旦老卢回家,一旦他们见到骨肉,无疑,他们的思想必然更加一致。

中午,中音把长信发给老耿、老程,请他们审视信的语气是否中肯。

5点,他把长信发给中程,系统说明:老卢必须尽早离美;他回家后风险有限;卢家要他回去,情真意切;送他回家的决定,不可逆转。

长信还试图鼓动南京朋友向社会募捐:“至于国内能募多少捐,我提的是一种目标。没有目标是办不成大事的──我说这话是班门弄斧了。我们这儿的目标,初提时,我心里很虚,想象不出能达到。现在两、三个星期之后,我有信心我们能。世上是有人情的。想帮助、愿意帮助、能帮助的人太多了。我们应该给大家提供帮助人、帮助老卢的机会。募捐应该是向大家、向社会募捐,不是向个体募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人情使然,不管数额,都值得感激。下岗同学,经济上自顾不暇,他们的一分思念、对与老卢往事的一份怀念,也能给他带来慰乐啊。记得老余在‘名满天下’讲‘80后’特别是‘90后’的四大特点,听了让人振奋。我们应该给他们发扬那些特点创造、提供机会呀。常言道,给予比被给予更让人心情舒畅。我们应该给社会上每个人尽人情、做好事提供机会。”

五小时后,中程的回复说:“你把你的意见告诉卢家,我们尊重他们家庭的意见。我们将准备筹集款项,以备后用。”

19日上午,中音转告说,卢家日前刚就此明确表态。他补充道,大家立足点一样,只是结论不同,那是,“该等:(该回去,但)没钱,所以别回去。长信:该回去,没钱,所以该募捐。”他结语说:“所有提到的顾虑,肯定还有我们谁也没想到的潜在困难,无非是说:募的捐越多越好。因为,如果哪里有几个亿卢家可以去化,我们还需要操什么心啊。我们互勉吧。”

接着,就老程要在《华兴报》上刊登他的通讯的提议,他表示:“我会把我的长信大修大改后弄到我的网站上。到时华兴报再看情况定吧──毕竟交稿截止期还有六天呢。”

中音想先整理一下思路。

募捐活动业已持续三周。他听过很多疑虑,包括类似于南京朋友提的那些。既然南京朋友给了这机会,使他已经有了个良好的开端,何不从已有的开端扩展开去,系统地解答所有主要疑虑?

他得先回顾三周的募捐活动,从头开始。


(上一章)(下一章)(回总目录)(回细目录)


联系作者:寄电子邮件评论/建议/帮助(请别打电话)
慰劳作者:请喝咖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